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要求,切实履行学校卫生监督职责,提高学校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水平,增强学校卫生监管能力,保护学生健康,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将学生健康保障工作作为卫生监督的重要内容,探索有效监督模式,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切实维护在校学生健康。
二、工作目标
在试点地区开展学校卫生监督、监测和指导,构建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学校卫生监督监测网络,动态掌握试点学校基本信息和卫生状况,初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卫生监督监测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校改善卫生状况,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常见病,逐步提高学生整体健康水平,为制定学校卫生政策、法规提供基本数据和科学依据。
三、工作内容及试点范围
(一)试点范围。
根据我国学校卫生区域特点和监督工作发展水平,试点工作选择北京、辽宁、上海、浙江、湖南、广西、甘肃7省(区、市),每省选择省会城市和2个地级城市、2个县(可在试点地市外)开展试点工作,每个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分别选取10所中小学校(包括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各3所和职业中学1所),每个县(市)各选取5所中小学校,兼顾学校类别、乡镇分布和寄宿制学校。有条件省份可适当扩大试点学校范围。
(二)工作内容。
1.基本情况调查。试点省开展试点前期调查,摸清本省(区、市)学校卫生基本信息,根据试点工作要求,结合实际,确定试点学校。试点学校一经确定,试点期间原则上不调整。
2.监督工作。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试点工作要求,开展中小学校教学和生活环境、传染病防控、饮用水等卫生监督工作(具体监督指标参见附表1)。监督频次每年2次,于春秋季开学时实施,春季侧重于呼吸道传染病和教学环境卫生,秋季侧重于肠道传染病和饮用水、生活设施的卫生监督工作。
3.监测工作。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教室人均面积、课桌椅、黑板、采光、照明、微小气候、噪声、生活饮用水、学生宿舍等(具体检测指标参见附表2)。常规监测频次每年2次,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酌情调整。
4.信息报送。2012年上半年,试点地区省级卫生监督机构收集、汇总本省试点学校卫生监督监测信息,于6月10日前分别报送至卫生部监督局和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简称儿少所)。7月份实行网络直报,试点地区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网站的国家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登陆“学校卫生监督监测信息系统”,录入、审核并上报监督监测结果。
5.评价干预。省级卫生监督机构根据上报数据分析试点学校卫生现状、突出问题及影响因素,结合本省实际,提出学校卫生工作重点及干预措施的建议,于6月和11月分别完成上半年监测报告和年度学校卫生监督监测综合评价分析报告,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卫生部监督局。
四、职责分工
试点省份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省(区、市)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省级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省(区、市)试点工作的实施指导。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监督监测数据的审核和上报工作。
儿少所负责分析全国试点学校卫生监督监测信息,动态监测全国试点学校卫生监督检测工作,及时做好学校卫生监督信息分析平台的转型升级工作,于每年6月、11月提出全国试点学校数据监测报告,并于11月完成年度学校卫生监督综合评价分析报告报卫生部监督局。
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负责学校卫生监督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和平博官网app的技术支持工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试点学校监测工作技术指导。
五、工作要求
试点省(区、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重视学校卫生监督监测试点工作,积极争取相应工作经费,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实施,促进本地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可持续发展。省级卫生监督机构要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培训,研究制定试点工作实施与推广工作计划,做到按步骤实施,分阶段推广。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将日常工作与试点工作相衔接,做到监督与监测并重,不断提高学校卫生监督检测能力,积极探索学校卫生监督监测综合评价与预警干预机制。
六、时间安排
2012年学校卫生监督监测试点工作安排:
2012年2-3月份,试点省(区、市)制定本省(区、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摸底调查和相关培训。
2012年3-12月份,试点地区根据各自工作方案,组织实施中小学校春、秋季开学后的监督监测工作,及时录入、审核和上报信息,建立省级学校卫生监督试点数据库,完成上半年数据监测报告和年度评价分析报告。适时召开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针对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部署下一步工作。